🙂论中年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Created time
Oct 28, 2024 01:00 PM
很可笑,一个 30 出头的人在思考这个问题。
我发现日常的一些话题特别能引起很多人的讨论,例如:
- 具体某个技能的参考信息
- 具体某个话题的信息源
- 构建个人的哲学和灵性等
也确实,如果我们到了三十岁的年纪,只有做事,没有自己的哲学的情况下,他就容易迷失方向,不知道为何而做。很多事情尽管自己懂得道理,但是也无法落地。
有两种人,一种是不去思考和寻找自己的哲学,每天也会过得很好,因为不清楚有这个东西,每天很安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。但是另一种人就很痛苦,他知道有这个东西,但是没有办法落地,那么他可能就很有可能余生都在不断的愤世嫉俗中度过,例如办公楼格子间的我们。
之所以说道理我们都停了很多,但是却过不好自己的人生,是因为语言是模糊的,贫乏的,是无法传递到很多信息的。例如,我们说这个苹果好吃,但是如果自己不亲身去吃的话,无论别人如何和你说,都不如自己亲自感受一遍。所以「苹果好吃」这个道理我们懂了,但是我们还是「无法切身感受」。
生活的经历就是我们人生的 data,算法再好,也需要 data 来支持,我们需要大量的 data 「亲身经历」来训练自己的模型,来纠偏自身的算法,否则,就算再聪明,也可能只是思考得快一点,而无法去解决核心问题。所以,大多数时候,我们缺乏的不是认知,而是信息。
信息有时候却是没用的,我们一天到晚的看新闻信息,补信息差,但是没有想过,为什么我要去补这个东西。现实的是,就算我们穷尽每一秒,都无法体验到所有,看完所有的信息,书籍,论文。别人告诉我们要去体验,自己为什么要体验,却没有认真思考过。
别人每天给我们自己贴很多便签,如丈夫,爸爸,产品经理,儿子等等,但是我们没有认真的揪住自己的衣领问自己,我们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是什么。固然房贷车贷,赚钱养家是限时的,但是真的需要我们如此拼命的去卷,去挤地铁,赚狗屎薪水?深入想下,其实有时候意义是缺失的,只有麻木的卷。